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基础差,首先是基础设施差,特别是在道路、交通、通讯、燃料、水电、环境等基础设施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在中西部农村,差别更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当务之急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调动各方面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也会扩大内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在上述农村的基础设施中,电力供求应属首位。加大农村电网建设投资力度,对新农村建设迫在眉睫�
�1998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累计完成投资�3800亿元,超过建�50年农村电网投资的总和。基本改变了农村电力基础设施简陋落后的面貌,被广大农民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随着农村电气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截止2005年底,我国县供电企业售电量达7383亿千瓦时;县及县以下人均年用电量,从建国初期的不�0.1千瓦时发展到2005年的1050千瓦时;1998年至2005年,县及县以下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13.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也�1998年的41%增长�2005年的51%。国家电网供电区域实现了县县通电,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99.9%�99.8%�99.4%。目前,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全部实现了同网同价;北京、江苏、青海、宁夏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实现了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农村到户电价平均水平由1998年前�0.756�/千瓦时,降低�2005年的0.519�/千瓦时,降幅31%。国家电网供电区域内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90亿元�
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问题:一、目前国家电网供电区域内还有无电户约140万户,约600万人没有用上电。这些农村居民分布在我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无电户基本分布在自然条件十分艰苦的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解决这些地区的通电问题,面临资金短缺,实施难度大等困难。二、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1998年至2005年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仅完成了需要改造面�80%左右,解决的主要是设备老化、供电质量低和供电能力不足等历史欠账问题,农村电网薄弱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完成改造的农网,又出现了新的用电瓶颈。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三、农村电网可持续发展机制尚不健全,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及稳定的投融资渠道�
据调研得知:一、国家电网把“户户用电”工程作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其目标是:�2010年,凡是通过国家电网最大限度延伸能够解决供电问题的地区基本实现户户通电,在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约140万无电户中,�120万户实现通电。并设想了三种方式:(一)优先采取电网延伸解决;(二)对不适宜通过电网延伸解决的地区,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小水电等方式解决;(三)对特别偏僻、不适宜居住的无电地区,根据地方政府异地搬迁扶贫规划,做好移民后的通电工作。二、国家电网把加快农村电网(特别是西部)规划和建设作为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的关键�2006年计划安排县城电网和西部农村电网完善工程投资125亿元,着力解决农村电网“卡脖子”问题,扩大电网受益范围。显然,相对�1998以来农村电网改造国家投�3800亿元�125亿元太少�
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大力发展农电事业,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惠及家家户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目前,农村电网投资政策及体系亟待完善:建议把“户户通电”工程及完善农村电网建设工程作为政府工程,纳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共同推进。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要提倡多形式、多渠道融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比照抓工业基地、抓经济特区的力度和速度抓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基础设施上去了,才从真正意义上落实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贯彻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
(医卫二 庞可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