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台湾政局回顾
一、“倒扁”运动声势浩大,陈水扁执政危机深�
随着“台开案”、“SOGO礼券案”、“国务机要费案”逐渐被揭露,陈水扁的“近臣”、女婿、妻子一一牵涉其中,他本人也被列为“弊案共犯”,岛内民怨沸腾,“倒扁”运动此起彼伏�
(一)“倒扁”运动深化了陈水扁的执政危机。“倒扁”运动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亲启动“倒扁”运动,相继举办“全民呛扁”与“清廉保台”的群众抗议活动,并三度提出“罢免案”。第二阶段是部分亲绿学者两度发表连署声明,抨击陈水扁“不知反省”,呼吁民众“逼扁下台”。第三阶段是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发起“百万人反贪腐倒扁静坐运动”,先后组织了“荧光围城”、“天下围攻”等声势浩大的游行,参与群众高达数十万人。第四阶段是司法调查掀起新的“倒扁”高潮。“国务机要费案”侦结后,吴淑珍涉嫌贪污及伪造文书罪被起诉,陈水扁被列为“共犯”。前“总统府秘书长”陈师孟、前“国政顾问团”成员高志明、前“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相继发表声明,呼吁陈水扁“慎重考虑去留问题”。随后民进党重量级“立委”林浊水、李文忠请辞“立委”,表达对陈及民进党中央处置“国务机要费案”的不满。陈水扁的子弟兵罗文嘉也在海外发表批扁言论。“倒扁”运动超越了族群和省籍,重挫了陈水扁的执政正当性�
(二)陈水扁度过下台危机。2006年,陈水扁个人声望跌至谷底,执政合法性大幅削弱,但并未下台。一是体制内通过“罢免案”的难度大,民进党“立委”集体抵制“罢免案”过关。二是美国基于自身利益并未放弃支持陈水扁。三是民进党内“泛苏系”势力为“保苏”选择“挺扁”,陈水扁以相应下放部分权力缓解民进党内不满情绪。四是“基本教义派”为保卫“本土政权”而“保扁”。为抗衡“倒扁”运动,“台湾社”等“独派”组织举办�9·16挺扁游行”。五是吕游苏谢之间的权力恐怖平衡产生作用,无人敢在党内放第一枪。北高市长选后,陈水扁暂时保住了权位,党内要求反省检讨的力量失去了着眼点。目前,民进党已与陈水扁成为“一损俱损”的“共犯结构”,其“面对贪腐、拒不反省”的傲慢态度使长期标榜的“清廉、道德”形象遭受重挫�
二、陈水扁加紧推动“公投制宪”,“台独”气焰十分嚣�
2005年“三合一”败选后,陈水扁个人声望不断下跌,“倒扁”风暴更加深了陈水扁的执政困境。为凸现其权力正当性及政治影响力,也为卸任后能与李登辉争夺“台独教父”的地位,陈水扁紧靠“台独基本教义派”,妄图在“法理台独”上取得突破�
(一)陈水扁加紧推动“公投制宪”。一是明定“宪改”时间表。陈水扁�2006“元旦讲话”及“春节讲话”中不仅大肆鼓吹“台湾主权论”,还进一步明定“宪改”时间表,期许�2006年诞生民间版台湾新宪法,2007年举办新宪公投,2008年为台湾催生一部合时、合身、合用的新宪法”。二是终止“国统会”运作及“国统纲领”的适用,为推动“法理台独”扫清障碍。三是抛出更改“领土范围”议题,意图建立“第二共和”。陈水扁�9�24日在民进党“宪改”研讨会上抛出“处理领土范围”的敏感议题,称“宪法”的内容与现实不符,有关“领土范围”的规定“应认真思考,予以必要处理”。陈水扁还在“独派大老辜宽敏的寿宴上提出,将考虑“冻结”现行“中华民国宪法”,新定“第二共和宪法”,未来将以“建立自己的国家”作为其梦想。四是提出“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陈水扁屡次扬言将以台湾名义、以新会员国方式重新申请加人联合国”,并有意就此发起“全民公投”。五是主张“修宪”生活化。为了吸引民众对“修宪”的关注,降低“修宪”的难度,陈水扁提出制订“原住民专章”,并将18岁公民权、征兵制与募兵制、新闻自由等“入宪”,让“新宪运动”更加生活化�
(二)“台独”势力活动猖撅。一是台当局“去中国化”动作频频。继3月拆除所有军事营区内的蒋介石、蒋经国铜像后,台当局�5月抛出所谓“国家安全报告”,纳入陈水扁的“中国民国三段论”和“中华民国四阶段论”;9月将已使�28年之久的“中正机场”改名为“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并成立专业小组继续推动“中钀中油、华航”等中字辈企业的“正名”运动�10月,台当局通过首例“去中国化”法律修正案,删除了现行“民法总则”及“施行法”中有关“服从中国法律义务”等字眼。二是民进党、台联党急于推动“制宪”�2月台联党“立院党团”召开第一次“制宪咨询委员会议”,决定在全台湾“举行制宪会议”,加快拟定党版“台湾新宪法草案”。民进党随后也提出“修改基本纲领”的“台独”“宪改”版本。该版本在美国压力下夭折后,民进党又提出以“第二共和”为“宪改”基本架构,冻结现有“宪法”�
“台独”势力的频繁活动,导致岛内族群撕裂,蓝绿对立加剧,社会持续动荡,台湾经济竞争力弱化,更威胁两岸的和平与稳定�
三、“北蓝南绿”格局未变,两党政治格局进一步凸�
2006年,蓝绿两大阵营持续对峙,围绕“军购案”、“党产条例草案”、“检察总长任命案”、“监委人事案”及“罢免案”等在“立法院”展开激烈攻防战。岛内“北蓝南绿”格局未变,两党政治格局更加明显�
(一)“北蓝南绿”格局未变。北高市长选举结果维持“北蓝南绿”格局,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北高蓝绿基本盘发挥根本作用。台北市“蓝六绿四”与高雄市“绿略大于蓝”的选民结构决定了双方的得票率。二是泛绿选民的“本土意识”发挥关键作用。泛绿选民对民进党的政党认同与“本土认同”压倒对贪污腐败与治理无能的不满。三是民进党成功操作选战策略。陈水扁南下辅选争取深绿选民的支持;“神主牌”林义雄为谢长廷和陈菊助选,抵消陈水扁家族弊案的影响;在高雄市长投票前夜散布黄俊英贿选的谣言,唤起了泛绿选民的危机感�
(二)两党政治格局更加明显。亲民党与台联党在北高选举中大幅落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宣布退出政坛,亲民党出现权力真空,“弃橘投蓝”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台联党所谓的“清廉本土”路线失败,李登辉的影响力更加式微,党内主张依附民进党以求生存的声音增多。在“单一选区两票制”下,亲民党、台联党势必更加式微�
四、民进党内部矛盾加剧,苏贞昌在接班卡位战中暂时领�
“倒扁”风暴直接冲击民进党内部的权力结构,党内对未来发展出现分歧,苏贞昌在“四大天王”接班卡位战中暂时占据有利位置�
(一)民进党出现路线之争。民众对陈水扁贪腐的极度不满,激化了民进党内派系斗争、世代矛盾,导致党内对未来发展路线产生分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清廉”与“本土”之争。陈水扁的贪污腐败激化了民进党坚持的“清廉勤政”与“本土执政”间的矛盾。“改革派”主张“弃扁保党”,重塑民进党形象;“保守派”则主张“巩固领导核心”,坚守“本土政权”。二是两岸政策的分歧。“保守派”主张以政统经,赞成陈水扁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两岸政策。“改革派”则主张务实看待两岸经贸关系,先后提出了“积极定位、自信开放”,“肯定立场坚定、期待务实前进等主张�
(二)民进党接班态势从“一枝独秀”发展到“三强鼎立”。苏贞昌任“行政院长”,有比吕、游、谢更开阔的政治舞台。一方面,苏贞昌在行政领域推行“正名”运动,讨好“基本教义派”。另一方面,苏对陈永扁的两岸紧缩政策实行“软着陆”,凸显其两岸政策的开放主调,争取到岛内工商业者及美国的认同。特别是陈水�5月底下放权力,更扩大了苏贞昌掌握的政治资源。在7月召开的第12届“全代会”中,苏贞昌联合“新潮流系”和“绿色友谊连线”共同拿�16席中执委�6席中常委�7席中评委,均取得过半优势。“泛苏系" 全面掌握了民进党的党政权力核心,苏贞昌初具“泛绿共主”实力�
然而北高市长选后,吕、游、苏、谢实力消长发生变化。谢长廷代表民进党参选台北市长,获得�40�89%的得票率,实现了台北市“小输为赢”的目标,党内声望骤涨。谢系在选举中的高效运作,展现了强悍的战斗力。谢长廷成为党内最有可能与苏贞昌争夺“总统”提名的竟争对手。游锡堃保住了民进党主席之位,占据了主导党内提名进程的优势,其坚定的“台独”路线深得陈水扁与“基本教义浪”的肯定,具有一搏的实力。吕秀莲虽然一年来深耕民间、拓展票源,但“党内无派、党外无盟”,获党内提名的难度较大。民进党暂时出现了“三强鼎立”的局面,而“苏谢配”和“谢苏配”成为民进党内最具实力的竞选组合�
五、国民党上升势头受挫,马英九光环受损
国民党未能实现“北高双赢”的目标,其自“三合一”选举、嘉义市“立委”和台东县长补选以来的连胜势头受阻。虽然国民党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身形象,但内部矛盾依然存在;马英九清廉形象因“特别费案”受损,但其“泛蓝共主”的地位无法撼动�
(一)国民党积极改善自身形象。2006年,国民党通过三个方面改善自身形象:加紧解决党产包袱,出售名下企业,搬出旧党部大楼,并向社会公布党产报告;进行廉政建设,大力推行“阳光四法”,筹组廉能委员会等;国民党主动争取“二二八事件”受害者家属的谅解,尽力改善以前的负面形象�
但国民党内依然存在问题。马英九“不沾锅”与岛内讲究“搏感情”的政治文化格格不入。党内关于“连马配”、改采“集体领导制”的传言不断,“本土派”代表王金平甚至明言“国民党未来不只马英九一人要选总统”。国民党高层之间的协调仍未取得进展.
(二)马英九清廉形象受损,领导能力受到质疑。首先,“特别费案”有损马英九清廉形象。“特别费”风波爆发后,民进党刻意混淆马英九“特别费”与陈永扁“国务机要费”的区别,借机抹黑马英九。其次,马的领导能力受到质疑。在“倒扁”运动中,马英九相当被动。在“特别费案”中,马英九对市府团队督导不力,先是疏忽大意,后又仓促应战。在高雄“走路工”事件中,马反应缓慢,危机处理能力差。在北高议长选举中,党中央的指令无法贯彻,出现跑票现象。虽然外界开始质疑马英九的领导能力,但马仍是国民党内形象最清新的政治人物,其“泛蓝共主”的地位无法撼动�
(摘自《台湾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