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省农业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导致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与此同时,消费者对高品质的产品的消费需求明显上升,对食品的安全性、健康性的诉求大幅提升。正确应对当前农业所面临的内外压力和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加快种植业结构和品种结构调�
一是优化种植业结构。坚持“稳定总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的方针,在品种结构上,我省水稻在品质和价格上具有优势,应稳步发展;小麦应稳定在90万公顷这一最低限度;大豆要在提高品质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面积;玉米减少种植面积。二是重点构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力争在尽短的时期内,把我省饲料作物发展�66.7万公顷以上,这样就可以调�30亿公斤左右的粮食,减轻粮食结构性剩余的压力和地方财政负担。三是加速优质、高效品种的开发和种植,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的优质化�
(二)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业劳动力素�
一是增加对农村地区人均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的状况改善农村办学条�,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扩建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广播、微信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适用技术教育和培训;三是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大学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四是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素质,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
(三)实施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当前重点抓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搞活土地资产确权工作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完善土地二轮承包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完善的农地流转机制,加速土地规范流转;建立全方位的农村保障体系,充分地调动农民实践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在实施规模化经营同时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建立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四)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支持农业向资本集约与现代化转�
一是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下沉,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小额贷款公司,培育土地金融机构,构建多元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权益类抵质押融资产品,方便农民获得农业贷款,成立担保公司发放保险保证贷款,加快农村征信系统建设,经过信用评级和授信向其发放信用贷款。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增强农业经营者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农村金融标准化网点建设�
(五)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一是优先支持一批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同时引导和扶持规模较小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向大规模、高水平方向发展,提高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实力。二是结合农业产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企业,同时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和龙头企业。三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培育农村商务信息服务队伍。四是推动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田园风光,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六)培育品牌,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一是切实强化品牌的内在品质。要立高科技和先进生产经验,依托标准打造品牌;提升管理质量,加大认证力度,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试点工作,不断增强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的诚信度。二是积极发展特色化农产品。要充分发挥黑土地的资源优势,在绿色产品、营养价值等多优势中定位最佳的农产品品种,重点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注意进行品质分类,发展中高档产品。在建立整体产品概念的同时,抓住消费群体的结构特征,通过包装形式、加工状态等区分产品等级,满足国际市场上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建立良好的分销渠道。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标准,积极寻求与主要农产品进口国的贸易协定的签订,把黑龙江省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在广告宣传上,要扩大使用多种媒体手段,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我省农产品的认知度。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一新兴模式,建立自己的网络销售渠道,开� B2B、B2C业务,拓宽销售领域,以扩大影响力�
(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充分保护社员的利益,提高社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完善公益性服务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加快乡村信息服务站、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牵头建立农业风险担保基金,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增加农村公益性服务组织的数量,加大对农村公益性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使我省城乡公益性服务组织能够均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