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建�
民革牡丹江市委信息员 王欢
2016 �10�30�
“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弘扬中华文化”是当前社会文明的趋向,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体现。但是,由于城乡在地域条件、文化结构、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精神文化需求薄�,电视、酒桌、麻将是农民雷打不动的“老三样“,农民参与麻将、扑克等棋牌活动的比例高于城市居民,而且常带有赌博倾向。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大部分农民不读书、不看报、不上网,很少在文化消费上投资。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多角度加强农村文化重点设施建设�力求实现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设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其次,建立和完善区域城乡文化设施共享机制。利用城市有线数字网络设施,远程教育系统,村级文化活动室等方面资源,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实现城乡文化联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2、多渠道广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一是积极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以重大文化活动为平台,积极创演,引进适合农民群众观赏需求的文艺演出;并通过农民文化艺术节,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广播电视,数字电影等形式,加大面向农民的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力度,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积极开发并大力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持繁荣和管理齐抓共管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3、全方位提升农村文化群体素质�一是注重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立足农村,注重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农家书屋等业余队伍的培训,着力培养群文工作者,民间艺人,专人文化工作者,综合执法管理人员等多支文化队伍,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队伍。二是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科学制定农民素质教育培训计划,加强爱国主义和村民道德教育,在农民文化需求观念上进行引导改进。通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和竞赛活动,如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文明乡镇评比活动,培养和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素质、文化品位及消费能力,促进社会进步,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