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省民革网站
社情民意首页 > 职责任务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建言选登】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 能力的建�

时间�2021-09-08   来源:省委会调研�


民革哈尔滨市委会就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提出相关建议,原文如下。粮安天�,农稳社稷。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夯牢大国之基。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放�,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确保粮食安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重要部署,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下�2021“硬任务”: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当前,我国粮食总量和人均数量均居于历史高位,且总体稳定。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粮食进口量近年持续增加,粮食产量总量进入了徘徊期,增长幅度进入收窄期,特别是2016年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6亿多吨徘徊。同时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全球粮食结构性缺口又加剧了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我国小麦和稻谷连续多年产大于需,而玉米和大豆产不足需,玉米和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2020年分别达1130万吨�10033万吨。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我国玉米和大豆产需缺口还将持续扩大,由此可见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存在问�

(一)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我国耕地存量和质量存在持�“双降”压力�一是耕地数量锐减�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虽然近年国家加大了对耕地的保护力度,但耕地减少的压力依然存在�二是耕地质量下降�一方面,部分湿地、草地、林地被违规开发为耕地,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我国耕地复种指数普遍较高,并且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超标使用农药,重金属污染现象严重� 

(二)种粮主体生产能力弱化,不利于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一是分散经营模式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当前以农户为主体的分散粮食种植模式无法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不利于粮食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不利于粮食生产效率的持续提高�二是粮食生产主体日益“老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坚守在农村的种田人越来越少、年龄越来越大,不利于农业长远发展�三是农民种粮积极性较低�农业较其他行业效益低、收益周期长,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各种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但粮食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致使政策效应被抵消,粮农的种粮意愿降低�

(三)粮食生产技术创新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存在较多粮食生产“卡脖子”技术亟待攻关�一是种业育种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当前我国农业生物基础研究原创不足,前沿技术创新短板依然存在�二是粮食生产高新技术研发缺少资金投入,智慧化程度偏低�我国对粮食种业创新研发重视不足,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智能技术尚未充分应用到粮食种植当中�三是现有劳动力无法有效将新型技术与粮食生产有效结合�当前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对新型农业技术接受能力弱,无法将新型技术与粮食生产有效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出效率,不利于农业技术作用于粮食生产�

(四)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粮食种植环节单一化严重。一是南北方种植作物品种固定单一�目前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中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主要以小麦种植为主,东北地区主要以种植玉米、黄豆为主� 这种“单季单品种”的种植模式,不但容易受�气候灾害的影响,而且会出现灾难年份产量大减,丰收年份“谷贱伤农”的现象,影响种粮农户收入的提高�二是粮食供给侧结�不平�当前大量青壮年农民工“弃农进城”,农村剩余老龄化劳动力则倾向于种植易于打理的初级粮食类产品,使得稻谷、小麦等品质一般的农产品产量大增,而大豆、高粱等作物种殖数量锐减,农业供给结构出现了失衡�

二、对策建�

(一)压实地方保障粮食安全责任,大方向上做好粮食生产市场的分析研判�充分发挥粮食安全考核责任制的导向引领作用,压实党委政府切实扛牢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加强对国内外粮食生产、贸易的分析研判,及时准确发布粮食市场信息,持续做好预期引导,谨防市场恐慌、抢粮囤粮�

(二)牢牢守住耕地红线,逐步提升耕地质量。一是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留足粮食生产空间,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保持种粮面积总体稳定,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土地产权制度�二是因地制宜实行轮耕休耕、秸秆还田、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提升耕地质量。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认真落实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三)加快粮食生产技术创新,有效提高粮食供给效率。一是要增加粮食产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现代耕作技术和优质种植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吸引社会大型农企、产业资本和风险资本进行投资,提高专业人员进行粮食种植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二是大力发展智慧粮食产业�进一步将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粮食全产业链,降低供给成本,有效提高粮食供给效率�三是大力发展种业技术�进一步加强种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和种质资源研究,做好育种源头创新,进一步强化自主品种的培育,把控种业的发展主动权�

(四)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粮食产业支持政策�各级政府要积极为粮农提供种粮补贴、粮食结构调整援助、粮农退休补助、自然灾害救济补助、环境保护补贴、农业科技发展援助补贴等各项惠农福利,不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力度�二是要做好高素质种粮人才引进工作�通过法律保护和政策调节,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农业科技研究,建立专业的机构和组织,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专业化指导,使其能高效利用现代科技种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率�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土地集中化和规模化经营�加大对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示范社扶持力度,鼓励传统农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个体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促进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粮食产销衔接机制,帮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五)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粮食有效供给。一是要推进粮食生产结构优化�要加速推进农业及粮食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和扶持农业经营者大力发展高端、优质、绿色、健康的粮食作物,利用市场来淘汰农产品的无效供给,从而加快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要加快短缺品种海外布局,增强全球粮食资源掌控能力�支持“走出去”的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粮食主产国布局,优化与南美洲大豆主产区的合作,拓展与中东欧、独联体、中亚和非洲等大豆潜在产区的合作,保障短缺农作物品种的国内供给�

(六)强化市场监管,确保粮食安全。一是相关部门要督促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对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等行为严厉查处,严肃追责问责,列入诚信经营黑名单,进行诚信文明积分扣分处理�二是强化粮食供给监管,确保粮食的品质�要建立粮食认证体系,运用“互联网+”对粮食的生产、存储、加工、销售、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品质�三是强化转基因技术监�。坚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严格监控转基因粮食种子研发、流通、种植、销售全程,确保粮食安全�

备注�

该建议已由民革省委报送黑龙江省相关部门。全省民革各级组织和民革党员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可以与民革省委调研部联系,我们将选取精品信息报送民革中央和全国政协,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参政党力量!

联系人:

侯敏� 15846582970�

玄立� 13945060263

社情民意信息专报邮箱�

[email protected](请标明执笔人姓名、单位、职务和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