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省民革网站
调研报告首页 > 职责任务 > 参政议政 > 调研报告

深度发掘龙江历史文化资源 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

时间�2022-10-11   来源:省委会调研�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把握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实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擘画了蓝图、明确了路径,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求,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黑龙江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我省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文化和旅游具有特殊优势,既是激发内需潜力、稳定扩大就业、形成强大省内市场、激活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领域,也是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和纽带。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为全省人民奋进新时代、实现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我国研究机构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国庆黄金周国内旅游人次�8亿,其中66.4%的游客参观过人文旅游景点,足以见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为进一步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应深入挖掘我省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黑龙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现�

近年来,黑龙江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一是顶层设计更为优化�2019年黑龙江省制定印发了《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着力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2020年《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的出台为龙江旅游绘制了跨越发展的蓝图,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二是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目前我省有32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名录,112个非遗项目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编制完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规划,实施了金上京会宁府等一批重大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全�14处文保单位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造了横道河子镇中东铁路建筑、昂昂溪区罗西亚大街等一批反映我省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景区。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黑龙江省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完善,政务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企业投资吸引力显著增强,由“要我优化”变为“我要优化”的思想行动自觉正在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社会氛围愈加浓烈,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二、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优�

黑龙江较为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17.5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自商周以来就与中原王朝建立了联系,历史上曾几度入主中原,两度建立中央王朝,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等,并保留下三江平原挹娄汉魏遗址、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金长城遗址等重要的文化遗址�

(一)地理位置优势�黑龙江不仅属于一般的移民文化,而且是典型的中外交流文化,上世纪初修建中东铁路后,俄罗斯人、犹太人�20多个国家的近20万侨民的涌入,形成了独具国际交汇特色的边境文化。这种中西交融文化和国内的不断的移民文化积淀了黑龙江多元文化的底蕴,形成了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异域文化多元交融的文化格局,形成了既具有边疆和民族色彩,又带有中西交融性质的文明特质。这种文化形态属于列宁所说的“碾碎了民族差别的大磨坊”的文化形态,具有中原文化不具备的兼容吸收性与开拓创造性�

(二)多样性优势�我省多民族聚居,陶冶出绚丽多彩的满族、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北方世居少数民族风情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鄂伦春族的歌舞和桦皮画,赫哲族的鱼皮工艺品精深加工,朝鲜族的民族风情园,满族的剪纸、刺绣等。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类、传统技艺类、传统舞蹈类等共236项。同样,北大荒的开发,形成了各种流人文化、移民文化,特别是闯关东文化、石油文化,以及众所周知的知青文化�

(三)红色资源优势�黑龙江具有壮烈的红色革命文化。黑龙江人民在抵御列强的入侵英勇顽强,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业绩,�1931年马占山将军在举世瞩�"江桥抗战"中打响了中华民族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的第一枪,拉开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序幕。经历了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前赴后继,以赵尚志、杨靖宇、李兆麟、赵一曼等英雄人物为代表的抗联战士,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1945年虎头要塞的日军最后投降,这里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

(四)文化传播优势。由于地域和历史文化特点,黑龙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和文化名人,如渤海文化时期的杨泰师,金代的洪皓,清代的吴兆骞、方拱乾,清末民初的杨小楼、王鸿寿,近代的萧红、萧军、舒群、罗烽、白朗等一大批有实力的优秀作家。建国以后,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或较早地建立起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日报等�

三、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

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基础建设欠账较多,文化和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文化和旅游融合不够深入,距离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一)文化旅游发展受疫情影响严重�2020年度全省文化市场营业收入110855万元,同�-36%,营业利润总额-18284万元,同�-255%�2020�2月以来由于我国及国际上新冠病毒影响,为控制疫情蔓延,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停止了一切出境、入境旅游业务,致使旅游业务收入整体大幅下降�2020年全省旅行社营业收入68,671万元,同比下�78%,利�-8,848万元,同比下�139%,由于国内省内采取隔离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国内游、省内游也受影响,组织接待国�623,270人次,同比下�55%�

(二)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充分。部分文化遗产资源停留在待利用阶段,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文化设施和场馆未得到有效利用,如博物馆、科技馆等展品和设施更新慢,重复观赏性不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承与发展不够,文化旅游景区缺乏参与性强的体验旅游产品,围绕文化资源开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迟缓;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足,由于在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上帮扶力度有限导致我省红色旅游资源市场竞争力薄弱。同时,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低,限于交通、服务、地理位置等因素发展不平衡�

(三)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创新发展不足�文化旅游业态相对陈旧,文化旅游新业态培育不多,目前,传统娱乐场所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数量和营业收入仍占我省文化市场主要份额。全省文化市场经营单位中娱乐场所经营单位占比43.75%,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占比51.13%,而文艺表演团、演出场所、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和艺术品经营机构等仅215家占�5%。随着互联网、移动信息网络技术等发展和复合型消费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娱乐产业已经跟不上大众的消费需求。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缺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够,围绕文化资源而发展的艺术类、商品类和文化创意类业态发展较迟缓,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的结合不够�

(四)宣传力度不足�冰雪旅游已经成为黑龙江亮眼名片,但其他文化旅游景区的潜在优势并没有充分释放。在搜索引擎上搜�“黑龙江旅游推荐”等关键词,或者通过旅游平台搜索黑龙江旅游推荐,存在攻略文章少、推荐界面陈旧、推荐的景点少、吸引力差等问题。虽然我省冰雪旅游在对外宣传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在疫情常态化影响冲击下,很多省内优质景区却无人问津,运营乏力。省内短途游、亲子游也应该作为全域旅游、全时旅游的重点,并积极推广宣传�

四、相关建�

(一)深入发掘利用龙江文化资源,推进系列文旅融合型景区建设。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把更多文化内容注入景区景点,使文化成为景区景点金字招牌。旅游景区规划建设需要整合运用地域文化,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应以系列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文化景区的集聚效应。注重从独立的文化景点展示到整体大旅游区游览的转变;从文物遗存的固态展示到文化内涵的活化利用的转变;从若干分散文化旅游景点向文化旅游的景区型旅游目的地的转变。增加现有文化景区的体验功能,提升文创演艺消费比重。另一方面,盘活用好各类文物资源,推动将更多文物资源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整合省内红色旅游资源,并将其串点成线,推出一批承载革命文化内涵、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旅游产品。发掘乡村人文资源,提供更具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注重在农闲时节拓展乡村文化体验旅游项目,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智慧供给和服务水平�

(二�提升文化旅游设施与服务配套,促进景区二次消费,提�“旅�+”综合收益��2018年国家发改委推动景区门票降价政策以来,景区减门票或者去门票是大势所趋和市场使然�但目前我�A级旅游景区收入仍主要以门票收入为主,由于疫情原因,门票收入减少导致景区收入锐减。黑龙江又一次下�2022年冰雪大世界和雪博会门票价格,面对逐年上升的营销指标和运营成本,除了门票收费,景区内的二次消费应成为景区经济增收的重要指标。因此,应强化文化内涵与特色,提升景区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构建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增加景区二次消费。例如从景区交通类,包括电瓶车、停车场、索道、小火车、游船等;休闲娱乐类,如游乐项目、文化体验、演艺、体育活动、采摘等活动;旅游商品类,如景区内的工艺品、零食、特产、特色纪念品等产品;餐饮类、住宿类,如星级酒店、民宿、木屋、营地等整体提档升级,不�提升“旅�+”综合收�

(三)整合提升文化旅游融合产品,持续增加文旅资源供给。一是突出各地文化旅游特色,文化旅游特色城镇应结合民族、历史、民俗文化等特色,加强主题酒店建设。传承本土饮食文化,将龙江特色美食打造成独具特色�“龙江菜”,并形成龙江菜谱系,依托特色饮食分别开发打造民俗系列等特色餐饮成为特色旅游吸引要素。二是挖掘利用特色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和传统技艺,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增加非遗技艺体验项目。丰富旅游纪念品种类,加强冰雪旅游、金源文化、渤海国文明、边境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主题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推广。三是推出品味高、吸引力强的大型文化演艺类项目,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利用,将非物质文化内涵丰富的演艺类和观赏性强的冰上运动项目融入旅游活动、旅游节庆中。四是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推出兼具文化韵味和地方特色的旅游演艺项目,可以借鉴如杭州的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武夷山的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等;注重博物馆与旅游的融合,博物馆应不断更新和定期举办主题展览,打造成为城市的文化会客厅,增加亲子游文旅供给的同时提升城市文化氛围�

(四)强化文化旅游市场营销推广�做好市场调查和细分,针对目标人群进行精准营销,实�“文化营销”策略,针对潜在客源的消费心理,以游客文化诉求为导向,利用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优势,形成文化氛围,有效影响骨科消费观念,促进文化旅游消费行�让好的资源活�“走出文件,走进大众”。以疫情防控常态化为契机,注重向本地游客宣传推广周边游和亲子游。丰富营销宣传形式,可以在春节期间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旅惠民活动进行宣传。例�北京、山西、内蒙古�12个省区市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活动,安徽举办彩灯大会、舞龙舞狮、抖空竹等民俗体验活动,广东的广府庙会、迎春花市、醒狮贺岁、客家山歌、采茶戏等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提升对当地文化旅游项目的认知�

(五)加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政策扶持。一是突出促进与激励政策,明确各种奖补优惠等支持政策,鼓励发展文化旅游,开发复合型产品。二是加强对文化旅游企业的政策扶持。鼓励相关企业大力投资文旅产业,构建促进文化旅游项目与文化旅游景区发展的投融资运作平台。三是强化文旅人才培养与引进。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文化旅游从业经验的优秀人才。四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加旅游和文化发展基金,扶持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文旅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务实要重视文化旅游高新技术应用,发挥智慧文化旅游,突出新技术对引领创新、推动融合的巨大作用�

文化资源本就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文色彩越浓厚的旅游资源就越有魅力。以优秀人文资源为主干,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龙江优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让自然景观更富神韵、文化体验尽显魅力,为实现龙江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